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绿巨人app下载安装无限看-绿巨人ios/小明看片成人永久在线观看/大鸡巴视

新聞動態
當前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環保從點滴做起

來源:本站    日期:2025-07-07

 丁老師,一些公益團體的志愿者得知您來新疆了,特別想和你交流一下環保與公益的話題。但我們人少,就20來名吧,您愿意來嗎?”新疆愛心公益聯盟的志愿者小吳在打這個電話前,心里沒有底。因為他知道,丁兆瑞是全國名人,在他發起實施的全國環保巡回講學的18年來,受眾已上百萬,且多是在成百上千人的大場合講課。這次,他選擇了新疆,計劃公益講課100場。他受到了自治區、新疆建設兵團、烏魯木齊市共青團、文明辦及環保、教育等部門的熱忱歡迎。7月27日,丁兆瑞在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開講,滿堂800人是來自全國各地參加兵團西部計劃的培訓人員。這是他在新疆的第三場演講,也是他的第1625場環保公益演講。小吳是聽眾之一,在聽罷丁兆瑞演講后,她在微信群里感慨萬千,于是,就有了部分公益人士想吃“小灶”的愿望。

  “行呀!我來看看時間安排。”不一會,丁兆瑞就回了話,“8月1日吧,這天有空。”

  當天,他們把會場安排在了志愿者發哥在水西溝的發哥山莊,時間定在下班后的傍晚9時,志愿者有心請這個全國優秀志愿者吃一頓新疆的農家大盤系列。

  當日10時許,丁兆瑞就找到了中橋車站,獨自坐著班車到了水西溝。在發哥山莊,他一杯水沒喝完,就起身要去山里走走看看,他告訴發哥下午8點前一定會出現。

  傍晚近20時,記者在發哥山莊見到了風塵仆仆歸來的丁兆瑞。40來歲,戴副眼鏡、中等個,好體質,一身運動休閑裝,戴頂運動帽,看上去又像書生又像運動員,比在百度上看到的照片更年輕、精干、黝黑,言行樸實、隨和、友善。

  他告訴記者,在這10個小時里,他沿著一條溪水尋源去了,并找到出自懸崖峭壁的水源,一個來回,他徒步了約20公里。在山間,游人走過或休息過的地方,礦泉水瓶子、零食包裝袋、打碎了的啤酒瓶子隨處可見。

  環保從生活點滴做起

  吃飯時,丁兆瑞沒有用一次性碗筷。見大家疑惑,他說:“這樣的東西人們用得越多,市場需求就越大,生產商就要加大生產來滿足市場。但生產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給環境資源帶來浪費、垃圾或污染。我之所以走這么多地方,就是要倡導大家用科學的生活方式,把資源的耗費降到最低點;把垃圾和污染的產生降到最低點。”

  關于“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兩個“最低點”的論述,是記者和丁兆瑞接觸期間,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丁兆瑞說:“所謂的科學的生活方式,其實時時處處在我們身邊。要達到一個目的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們是不是有意識地去選擇一個更能環保些的辦法來實現?也許選擇了環保方法會給我們帶來些許麻煩,我們能不能堅持選擇、堅持行動?環保其實就是危機意識下的責任行動,比如能買一大瓶純凈水的就不要買許多小瓶的;比如,一些公廁男用便池,為了潔凈,就保持著長流水;比如水泥磚瓦修砌的永久性墳墓,要占去多少土地資源;比如可以用一定高度、密度的綠化帶代替水泥磚瓦院墻……我們的任務就是選擇科學的方式,既達到了潔凈和紀念的目的,又最大限度降低資源浪費和垃圾及污染的產生。資源不可再生,我們要有這個危機意識。”

  當晚,20多人坐在發哥山莊的小院里,這也許是丁兆瑞在新疆最微型的一次演講課堂,但他一絲不茍。

  開講前,丁兆瑞親自關閉了院里不必要的電燈、電源。話題就是從節能開始的。

  “誰給地溝油的制造者提供了原料?”講課期間,丁兆瑞向大家提問。場上多數回答是餐飲部門。“要是在大課堂,我會讓大家都站起來自省的。要大家記住,地溝油的源頭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消費者自己。奢侈浪費造成泔水積累,這正是地溝油的原料。人們在不缺錢的時候,不能缺德!”

  “孝敬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是否也該這樣對待時刻滋養著我們,伴隨我們一生,伴隨我們子子孫孫成長的大地母親?我們拿什么來敬奉和感恩她?那就有一個辦法—環保行動!不要再盲目地亂砍亂伐了!不要再盲目地捕殺野生動物了!不要無所顧忌地浪費不可再生的資源了!不要無所顧忌地制造垃圾和污染了!”

  帶著綠色宣言“長征”

  丁兆瑞說:“最先刺激我萌發環保意識的是一家在廊坊的大院,小時候,那就是我們家的百味園,種的蔬菜水果,不但夠一家人吃,還可以拿到市場上賣。那時,沒有環保意識,因為院子大,家里的垃圾就往墻角堆,越堆越多。突然有一年,家人發現院子的菜都沒法種了。最終菜地荒了,后悔莫及。”

  丁兆瑞告訴記者,他僅有幾年建筑業的工作經歷,建筑垃圾的泛濫最終刺激他走向環保之路。他于1996年辭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進了環保事業。

  1988年,他開始了第一次“長征”,2000年、2001年,他又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長征”,傳播環保知識。

  車站、集市、機關、學校,每到一處,他都充滿熱情地向人們宣傳著綠色宣言。十幾人、一兩人,他都不厭其煩。

  僅這三次“長征”,他就行走了2萬多公里,磨破了十幾雙鞋,花盡自己4萬多元的積蓄。風餐露宿,備受煎熬,他就是想用雙腳證明,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真理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什么選擇了長征這個方式?”新疆都市報記者問丁兆瑞。

  丁兆瑞回答:“當時方向定了,但需要尋求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之前我試過許多方式,但達不到想要的那個效果。正好那段時間,新聞報道了一個徒步穿越沙漠的人,他的行動引起了更多媒體的關注,于是,我想到了長征,把環保知識的種子撒遍各地,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來打動更多的人、喚起更多人的環保意識。”

  從第二次長征開始,他的義舉引起了各媒體的關注。《廊坊青年游遍中華為環保》、《綠色使者》、《綠色長征》、《綠色苦旅的孤獨騎士》……他的名字和環保連在了一起,各地媒體成為他最堅強的環保宣傳同盟。

  生命不息,宣講不止

  三次“長征”使丁兆瑞積累了更多的環保知識。

  從2002年9月起,他選定的另一種形式的“長征”再次啟程,開始了他的“同是地球之子,共建綠色家園”的全國巡回演講。至今,他已經宣講了1600多場,已遠遠超過了他最初1000場的夢想。

  2002年,CCTV10頻道的攝制組跟著他走了半個多月,制作了《一個人的長征》。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鳳凰衛視及各地方電視臺紛紛做專題節目弘揚他的精神,為他鼓勁加油。央視主持人周濤曾問他:“你在這條路上堅持了這么久,最大欣慰和最大遺憾是什么?”

  丁兆瑞回答:“欣慰的是,更多的人接受了我的宣傳,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最大的遺憾是,環保還只是口號,還不是人人的切實行動,我們的環境依然還在惡化。”

  如今,距離這個電視節目播放時間又過去了10多年,丁兆瑞告訴新疆都市報記者,雖有改觀,但口號與行動之間依然還有距離,環保常識普及不夠,人們的危機意識不強,一些地方決策層在環保與經濟利益之間仍不知所措,老百姓還沒有把身邊的環保行為放在“保家園、保生命”的高度。他甚至恨不能把全國人民都集中起來,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環保思想、環保意識的全面的強制性教育。

  記者問:“你堅持做了這么多年,心理平衡嗎?”

  丁兆瑞回答:“我就是要踏踏實實做好我能做到的事,不能好高騖遠。我講了這么多,哪怕有一個人聽了并去做了,就是收獲。環保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全人類的參與。所以,我既然見義勇為了,也會見義‘永’為的。”丁兆瑞專門說了第二個“永”是永遠的“永”。他表示,他會生命不息,宣講不止。

  有人問丁兆瑞:“你做得那么癡情,聽到過風涼話嗎?”


  丁兆瑞說:“社會是多層面的,人各有志,我視自己為環保宣傳的先驅,所以,有承受各種聲音的能力和心理準備。畢竟我的綠色宣言,給人類后代和咱們現在的自然環境帶來了益處,已有很多單位和個人按照我的‘科學的生活方式’去科學生活了。所以,其他都可以不去顧慮了。”

  記者問:“你這么不著家,家人愿意嗎?”

  丁兆瑞回答:“習慣了。我給父母說,我不在的時候,就當我去當兵了。現在他們知道我在外面做的是大好事,心里特別踏實,對我說,安心去吧,家里不用你操心。我想,我的母親雖然沒有像岳飛母親那樣給兒子背上刻上‘精忠報國’,但他們支持我為社會、為人類做好事,也很偉大。”

  丁兆瑞曾留下話:如果他在路上遇到什么不測,希望能替他種上一棵樹。

  直到今天,丁兆瑞仍在“長征”路上苦苦跋涉著。

上一篇:民間環保組織打分環保信息公開
下一篇:省56個城市PM2.5高于標準限值 水質唯杭州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