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軍隊政協委員、第150醫院院長高春芳引用世界文學大師雨果的一句話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原標題: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原標題: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主席在江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引起了軍隊代表委員的高度共鳴。
守住生態環境這條“生命線”
如果梳理一下近年來的高頻詞語,“環境保護”一定榜上有名。生態是生存之本,環境乃發展之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如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環境,變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景象,那將是人類的災難。”軍隊人大代表、廣州軍區某部高級工程師譚有金說:“沙塵暴、酸雨乃至霧霾,都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訊。”
軍隊政協委員、第150醫院院長高春芳引用世界文學大師雨果的一句話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所幸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作為基層部隊的帶兵人,軍隊人大代表、成都軍區某旅政委王波告訴記者:“就拿我們部隊來說,新兵入伍栽‘扎根樹’、老兵退伍栽‘紀念樹’、建設‘黨員林’‘團員林’‘青年林’等已成常態。”
王波代表建議,部隊營區應該結合戰備需要,建立綠色生態營區,讓植樹造林、生態保護、低碳辦公等理念成為官兵積極參與的群眾性活動,使生態文明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官兵的生態意識進一步增強。
“只有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國防鞏固的新局面。”軍隊代表委員們欣慰地看到,這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個人一小步,環保一大步
“假如遠處的煙囪不再冒煙,假如馬路上的汽車再少一點,假如我們多節約些紙張少砍些樹木……霧霾還會出現嗎?”軍隊人大代表、第三軍醫大學校長羅長坤說。
一位作家曾這樣寫道:在環境污染的肇事者名單中,無人可以逃脫;而在環境惡化的受害人名單中,也沒誰可以幸免!羅長坤代表深有感觸:“我們一方面抱怨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否也要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做得夠好嗎?”
“青山綠水、生態文明講了多年,但執行的情況并不如意。”在軍隊政協委員、蘭州軍區原副政委李國輝看來,生態人人共享,生態人人共建,這既是黨和政府的明確要求和緊迫任務,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一致期待和共同責任。
記者看到,在代表委員駐地,無需動員,“光盤行動”已成常態。
他們都認為,保護生態,要從自身的生活習慣開始,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從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做起,按需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從愛護身邊環境做起,保護自然、減少垃圾、減少污染。
“部隊要走在前列。”太陽能、雨水循環系統、生態養殖、垃圾分類處理回收,放眼神州各地座座軍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已應用于實踐。軍隊人大代表、八一體育工作大隊大隊長朱玉青建議,讓建設生態營區有章可循,更加科學化標準化。
曾經有一句公益廣告詞:假如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當水龍頭不再流出水時,我們才會知道一滴水的珍貴。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句話:個人一小步,環保一大步。
保護環境,我們在路上
“國家非常重視生態保護。”軍隊政協委員、南京軍區原副政委兼紀委書記高武生告訴記者,去年兩會期間,他提交的有關推進生態文明的提案很快就得到了國家環保部的積極答復。
“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個信號!”與高武生委員同樣關心環保問題的還有軍隊政協委員、空軍工程大學政治部原副主任爾孜規·阿優夫,她今年剛剛提交了一份關于《支持新疆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的提案,“防沙治沙”“植被保護與修復”是提案中的關鍵詞。
軍隊人大代表、空軍某基地高級工程師張葦說:“我來自大西北,祁連山融化的雪水灌溉滋養著大漠兒女,隨著國家逐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我對戈壁荒漠披上綠色,再現風景秀麗的河西走廊充滿信心。”
張葦代表的信心,來源于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于今年施行。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后,“水十條”編制完成并即將印發,“土十條”基本完成編制。伴隨大氣污染防治、水和土壤綜合治理措施集中出臺,各地生態保護機制也在逐步建立。同時,一批落后產能正逐步淘汰,探索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在各地取得進展,全國多數省份在調低經濟增長目標的同時,將節能減排納入政府績效管理。
生態文明這一自然安全的“緯線”,還連著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安全的“經線”。近年來新頒布或新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綠化條例》《軍隊三荒造林工程建設管理規定》等相關法規制度已成為各部隊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行動指南。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是誓言,也是憧憬,更是行動!
(本報北京3月7日電)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