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上午,永川白塔園為七位逝者舉行一場特別的葬禮,他們的骨灰被埋在鮮花下,所使用骨灰盒為可降解材料,半年后自然降解。
當天,工作人員依次在花壇里挖出近50厘米深的坑,隨著簡短的儀式,親屬將7位逝者的骨灰盒放入坑中,蓋上土,其上種上花木。
昨日,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安葬七位逝者的“博愛苑”。他們就安葬在四個鮮花盛開的花臺中。
據重慶市白塔園殯葬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平介紹,埋入地下的骨灰盒使用了可降解材料,深埋半年后自然降解,地下不留痕跡。這種安葬方式在國外很流行,近兩年來也在南京、廣州等地推行開來,價格在一千元左右。
鮮花之下
寄寓著親人的哀思
新墓葬方式 也是一場特殊的告別
記者電話采訪了兩位安葬者家屬,劉先生和李先生。
“生態葬很環保,應該多推廣。”劉先生說,在生態葬前幾日,白塔園工作人員給他打電話,詢問他愿不愿意給其兄長劉芳軍舉行生態葬。劉先生聽了工作人員的介紹,覺得生態葬這種形式很不錯,既能讓逝者入土為安,又比較環保,于是便同意了。同樣,李先生對這種新墓葬方式也表示接受。
劉先生說,兄長劉芳軍過世后,骨灰一直擺放在陵園內,這次生態葬等于是為其兄長舉行了一場完美的告別儀式。言語間,劉先生不禁表現出對兄長的思念。他說:“總覺得不習慣,少個人。”隨后,劉先生回憶了他和劉芳軍的一些前塵往事。
回憶的背后 還有幸福的笑聲
據劉先生介紹,劉芳軍數月大時,得了小兒麻痹癥,從此失去語言的能力。
“我大哥啥子都曉得,就是表達不出來。”劉先生說,雖然兄長不能說話,不能讓所有人明白他究竟想要什么,但他還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家人他所要什么。“在吃飯的時候,我會問他有沒有吃飽飯。如果沒有吃飽,他就會把碗筷遞給我。”
劉先生談起和兄長的點滴往事,在表達對兄長懷念的同時,電話中偶爾傳出幾聲幸福的笑聲。“大哥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生活雖然平淡,但是我們很快樂。”
這時,劉先生終止了笑聲,雖然語言依然堅強,但能感受到他對兄長的思念,思念時又不禁扼腕嘆息。劉先生說,其兄長命運多舛,一生都沒有在外面結交朋友。
原來,劉先生兄長在兒童時代,一次因烤火不慎,把腿燒傷,從此落下肢體殘疾。
縱然逝者已矣 此情永留在人間
在劉先生看來,兄長劉芳軍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劉先生說,不管外人如何看待殘疾的兄長,他和家里人始終把他當正常人來對待。不管是外出玩耍,還是干別的事情,他都會把兄長叫上。
一次,劉先生和姊妹一起,帶著劉芳軍到公園里散步。正當大家玩得開心時,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看到劉芳軍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便挖苦和嘲笑,這讓劉芳軍感到受打擊。自此,劉芳軍躲在房間,不愿意出門見人。
“這一待就是近20年,”劉先生,劉芳軍這20年沒有外面的朋友,他常常一個人在家里扶著墻壁玩耍。為了讓兄長活得快樂些,他和幾個姊妹經常陪兄長一起玩耍。“我們是親人,也是最要好的朋友。有時我們遇到難事,他也會跟著著急,情緒會表現得很激動。”
“現在,老感覺少了個人。”劉先生說,雖然逝者已矣,但是親人間的那份感情永遠都不會改變。
鮮花四周
是文明的懷念之地
掃墓用上高科技 手機二維碼知逝者一生
死后在墓碑上刻上二維碼,路過時拿出手機掃一掃,生平就出來了。愛過誰,恨過誰,還牽掛著誰,全知道。這項技術即將在永川成為現實,記者從白塔園得知這項技術將于本月投入使用。
在墓碑上刻二維碼,初聽起來也許有些奇怪,家屬真的會需要這種技術嗎?
據白塔園企劃主管樊國生介紹,開發這項技術除了是想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有一些家屬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逝者被更多人記住。
目前這項技術尚未對外推出,樊國生利用手機向記者展示了如何操作。使用手機掃描墓碑上的二維碼,會登錄到該公司開發的一個網站,打開的頁面便是逝者的頁面。頁面內容包含逝者的生平、照片等資料,以及親友的留言。
這樣會不會造成逝者的隱私曝光呢?答案是不會。當親友選擇這項服務后,陵園方面會替其開通一個賬號和密碼,親友可在后臺自行編輯逝者的信息,而且可以不斷更新。只有親友期望展現的信息,才會被人看到。
樊國生稱,這項技術大概會在本月投入使用。
多種方式寄哀思
塑像碑身刻下給孩子的話
不僅是這些高科技手段,目前,也出現了多種懷念逝者的方式。
記者注意到,陵園內一塊墓碑頂部有一對夫婦的半身塑像,碑身上除了刻上夫婦倆的姓名和生卒年,還刻上了一段兩人給子女的留言:“孩子:除了健康與真情之外,沒有什么真正是屬于你們的,別讓名利場中那些無聊且無味的事情,耗去自己的生命和光陰。”
另一位逝者王女士的墓碑上,除了姓名和生卒年,刻上其生前日記里的一段話:“有常無常,無常有常;欲海無邊苦掙扎,可嘆世說紛紜話短長,來時自來,去時自去;了一世情緣,何足惜,這一身皮囊!瀟灑人生路,不貪,不嗔,不癡,長短都是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