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為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多地爭相上馬引調水工程。作為調節區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之一,引調水工程在我國治水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但也出現問題,“明爭暗斗”“地方割據”……引調水工程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風險還需警惕。
引調水工程并非萬能 水資源管理應尊重資源稟賦
■“水權之爭”˙引水暗斗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由于江河水污染、水短缺引發的涉水矛盾增多,各地圍繞跨界江河的爭水搶水事件時有發生。
“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將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作為今后國家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不過,媒體人士近期調研發現,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城市發展需求,多地爭相謀劃上馬引調水工程,尤其以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地區最為積極。由于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因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明爭暗斗”和矛盾日趨激烈。
專家提醒,要警惕引調水工程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風險,理性決策引調水工程,關鍵是從根本上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在規劃布局中充分尊重自然資源分布規律。
引調水工程數量多投資大
作為調節區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手段之一,長距離引調水在滿足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工業和城市用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引調水工程開展的密集程度、調水量之大、調水線路之長和投資數額之巨已十分驚人。
媒體人士走訪了河北、山東、陜西、湖北等省份發現,各地都有在建或正在規劃中的大規模引調水工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河北,繼2009年投資7000余萬元建引黃入邯輸水工程后,又規劃了跨越黃河、海河兩大流域,線路總長482公里,總投資40多億元的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山東省為解決青島、煙臺等市的用水需求,計劃對70多座引黃涵閘進行改造加大引水力度,并規劃了60余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進行跨流域調水。號稱陜西“南水北調”工程的引漢濟渭在籌備多年后,也已進入主體工程建設階段。
除了缺水的北方地區,水資源豐沛的長江和珠江流域近年來也紛紛調水,“引江濟太”、“引江濟漢”、“千島湖引水工程”等已鋪展開。已建成的引調水工程則更多。自上世紀50年代起,為解城市之渴,大大小小的引調水工程先后上馬,如黃河、海河流域的“引黃濟青”、“引黃濟晉”、“引灤入津”、“引大入秦”等。水利部黃委會一位負責人稱,僅黃河流域大大小小各類引水工程多達數萬處。
經過粗略梳理發現,這些工程少則耗時數年,鋪設管線數十公里,投資數千萬元或上億,多則耗時數十年,管線長度數百公里跨多個省區,投資數十億元。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隨著調水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帶來了調出地水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而外調水工程量大、投資和運行成本高,調來水與當地水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以長距離調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困境。
“近年來人口大量快速地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城市工業超速發展,導致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等專家指出,過多的引調水工程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發展并未嚴格遵守自然資源分布規律,城市擴張未受到資源環境的有效約束,貫徹“以水定產”、“以水定城”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在線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1046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