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廢氣是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電力、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因子。在蘇州市近年來的大氣污染防治中,工業廢氣治理一直是工作的重點。今年蘇州市列出的2026項治霾工程,一半以上與治理廢氣有關。從昨天起至17日,市環保部門對上述四個重點行業的大氣限期治理項目開展執法檢查。
沿著晃動的樓梯爬煙囪測煙氣
昨天上午,市環保局總量處、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市環境監察支隊的監測、執法人員前往蘇鋼集團。該集團的1#燒結機脫硫改造已在去年底完成,本月進入驗收程序。
新頒發的國家標準要求,從今年1月1日起,現有鋼鐵企業燒結機二氧化硫排放標準為200毫克/立方米,遠遠低于原來的600毫克/立方米。從2013年開始,蘇鋼集團開始探索新的脫硫技術。2014年12月,經過四個多月的建設,1#燒結機脫硫改造工程完工,采用了半干法脫硫(即旋轉噴霧干燥脫硫工藝,簡稱SDA 工藝)。經過這一工藝脫硫后,燒結排放出的煙氣中二氧化硫將低于100毫克/立方米,顆粒物低于30毫克/立方米。
監測、執法人員進入廠區,來到1#燒結機的煙囪下。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現場監測人員盧仁杰和另外三位執法人員拎著重重的設備開始爬煙囪,這根煙囪的高度約有60米,排氣監測口約在煙囪的25米高處,需要圍著煙囪爬一段架空的鐵樓梯才能到達。鐵樓梯約50厘米寬,僅容一個人通過。爬到約10米左右的高度時,感覺腳下的樓梯開始晃動,而且越往上晃動幅度越大。
在煙氣排放監測口,盧仁杰開始組裝監測儀器。儀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支長約1米的前處理器、一臺手持監測器和一臺數據傳輸儀。
盧仁杰說,這根前處理器上有好幾種傳感器,不同的傳感器能夠檢測不同的污染因子。大約10分鐘后,數據傳輸儀開始打印數據,“這些現場出來的數據還要與公司的在線監測數據進行比對,以保證準確”。
盧仁杰說,這根煙囪的表面溫度在80℃以上,夏天爬上來,會被“烤”出一身汗,“這根煙囪我們一般一個季度要來爬一次。還好,它不算高,像有些電廠的煙囪要六七十米高,樓梯不是旋轉式,是直上直下的鐵梯子,爬起來更困難,所以我們監測中心站進行現場監測的沒有女同志,全是小伙子”。
10月1日后污染超標可按日計罰
燃煤機組也是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大戶”之一。新頒布的國家標準大大降低了燃煤鍋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按照規定,在2015年7月1日前,我市168臺發電機組、28臺鋼鐵生產設備和16條平板玻璃生產線、1條水泥熟料生產線,要全部建成滿足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的治污設施。其中,燃煤機組必須安裝高效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并推動實施煙氣脫硝全工況運行,不能穩定達標的要進行升級改造。
昨天下午,環保人員前往蘇州紫興紙業有限公司。由于造紙過程中的干燥工序需要中、低壓蒸汽,因此該公司自備熱電廠,配備3臺35噸/小時的鏈條燃煤鍋爐和1臺6MW汽輪發電機組,煙氣通過高100米的煙囪向高空排放。目前,該企業主要采用氨法脫硫技術,脫硫效率達到65%,1#、2#、3#鍋爐均采用脈沖布袋除塵技術,煙氣除塵效率達到98%以上。
走過巨大的鍋爐房,環保人員來到這根煙囪的煙氣排放監測口。還好,這個監測口位于煙囪下一塊高10米的平臺上。前處理器預熱后進入煙囪,一會兒工夫,數據傳輸儀開始“噠噠”地打印數據。
市環境監察支隊現場科陳希旻查看了長長的數據條后,發現了二氧化硫的數據。陳希旻又來到企業實時監控室,查看在線監控數據,并調出該企業四月份的歷史監測數據,一一進行比較,發現當天的監測數據和企業的實時數據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誤差有時在所難免,是不是超標排放,有些數據需要回到實驗室計算后再得出結論”,陳希旻說,“按照新標準,這些數據肯定不達標。今年10月1日以后,如果這種情況還存在,環保部門便可以對企業實施按日計罰等懲處措施。”
重點行業排污限期治理任務艱巨
市環保局總量處處長周偉介紹說,目前我市的減排任務依然難度很大,“我市第三產業占比雖然逐年提升,但產業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因此,火電、鋼鐵等重污染行業產能都居高不下,甚至還在新增燃煤機組,導致我市重點行業排污總量巨大,限期治理任務艱巨。另外,全市大氣污染治理重點行業特別是電力、平板玻璃等提標改造總體完成率不足80%,而火電特別排放標準和超低排放標準進一步收緊,更是增加了削減污染排放總量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