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馬新萍
郁郁蔥蔥的夾道樹,濕潤的海風,干凈整潔的街面上,不多的車輛和行人點綴其間,讓初次到海鹽的人有點驚嘆。
“我們縣很小,但人口素質很高,對環境要求挺高,不僅僅是衛生方面,環境污染在這里會很快被投訴,所以我們這里環境很好,你看,天很藍,空氣很好。”身邊的海鹽人自豪地說。
這個浙江省工業強縣究竟靠什么做到既保持著優良環境、又保持著快速的經濟增速?
■嚴格準入倒逼傳統產業轉型
傳統產業在人們心目中,除了是勞動密集型,另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能耗高、污染重。
海鹽有四大傳統產業——緊固件、紡織服裝、造紙及紙制品、食品藥品。
在海鹽縣緊固件行業的領頭羊——宇星螺帽有限責任公司,機器轟鳴的廠區里,擺滿了剛生產出來的各種型號的螺帽。除此之外,就是一卷卷銹跡斑斑用來加工螺帽的鋼料。
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帶領記者走向除銹車間,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路過廢棄的酸洗池,他說,以前工人在這里用酸去除鋼料上的銹。多個長方形池子里布滿灰塵,池壁上酸腐蝕過的片片痕跡,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在除銹車間,記者看到一卷卷帶著銹跡的鋼料隨著旋轉式鐵門進入一座大型設備的“肚子”里,六七分鐘后,褪去“銹衣”的锃亮鋼料就緩緩轉了出來。
公司總經理沈家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德國引進安裝的這臺除銹設備——拋丸機,在全國緊固件行業是第一臺,花費近600萬元,徹底消除了廢水、廢酸、廢泥、廢氣等污染,企業在環保方面都達標了。”
海鹽縣環保局副局長張越茜介紹說,海鹽縣對緊固件行業酸洗磷化建設項目嚴格準入、倒逼企業升級。這家企業通過引進先進設備物理除銹,摘掉了污染的帽子。
緊固件產業中的酸洗磷化企業曾讓海鹽遭受發展之痛。
白洋河是海鹽人民的“母親河”,然而,前幾年因岸邊明珠振興工業園區排出的銹水污染嚴重,導致河道生態系統退化,曾因河道橙黃,被居民戲稱為“黃河”。
張越茜介紹說:“當時,工業園區進駐了60多家酸洗磷化企業,雖然建有污水處理廠,但是一下雨,含鐵離子的廢水就會外溢進入白洋河,導致河水受到污染,群眾投訴不斷。”
2012年,海鹽縣重拳出擊,全面整治酸洗磷化行業污染。
“在經濟發展中,有時候需要做出一些犧牲。明珠振興產業園當時的產值幾億元,利稅幾百萬元,但為了改善環境,縣里還是決定關停、搬遷這一區域內69家企業。”海鹽縣縣長章劍說,必須淘汰一些治理無望的效益低、污染重的落后產能,才能騰出環境容量上新項目。
為徹底改變傳統產業對環境污染的現狀,海鹽縣對緊固件行業酸洗磷化建設項目出臺了準入條件,對項目的選址、建設、環保及清潔生產提出了具體要求。
新建酸洗磷化加工項目必須進入緊固件專業工業功能區,項目投資必須在500萬元以上(不包括土地廠房投資),車間必須是獨立合法廠房、面積不得少于100平方米,同時不能缺少50平方米的環保設施建設場地。
據了解,對符合條件的項目,還必須通過環評審批。一旦項目批準后,要嚴格按準入條件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比如污水回用率不少于70%、廢氣收集率不低于90%、廢氣處理率不低于95%等。
“隨著環保和人工成本大幅提升,留給企業就3條路,留下來、走出去或者死掉。”沈家華說。
宇星螺帽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大改變。
除了一次性投入解決了污染問題,各車間內的關鍵環節也都升級轉向自動化,實施“機器換人”。
全自動脫油機3臺,投入90萬元,員工從18人減少到10人;攻牙機95臺,投入400萬元,員工從60人減少到25人;冷鐓成型機8臺,投入1800萬元,員工從8人減少到4人……
大改變帶來新發展。
目前,拋丸機一個月能處理6000噸鋼料,能節省一半的人工,做到了減污增效,全國各地規模較大的緊固件企業紛紛前來參觀考察,學習治污經驗。
“隨著‘機器換人’,設備革新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于產品出口。”沈家華說。
章劍介紹說,海鹽鼓勵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走綠色發展之路,宇星螺帽有限責任公司轉型升級是海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在改進生產工藝、消除污染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與嘗試,對提升全縣緊固件行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環保門檻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對主要污染物總量約束性指標和排放濃度標準進行約束性環境管理,是海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依據。”海鹽縣環保局局長鄭彪說。
環保準入成為海鹽經濟發展的“綠色門檻”。
海鹽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史水良介紹說,海鹽縣在經濟發展中逐漸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提出建設“415”工程,即改造提升緊固件、紡織服裝、造紙及紙制品、食品藥品四大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即臨港、核電關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智能五大新支柱產業)。
海鹽縣編制了《海鹽縣環境功能區劃》,規劃了六大類28個環境功能區,明確了各功能區的主導環境功能、環境目標以及環境管控措施,制定分區差別化環境管理政策,對目前不符合功能區要求的建設項目提出了限制發展、逐步退出的要求,還將主要工業項目分為一、二、三類,分別列入各區的負面清單。
今年,海鹽縣政府又出臺了《海鹽縣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2015)》,規定石化、鋼鐵、有色金屬等十大行業90多種工藝、項目禁止準入。
海鹽的綠色門檻促使造紙印染行業全面完成整治提升工作、全縣6家再生橡膠制造企業關停淘汰、化工行業原地整治提升7家以及關停兩家企業和1家企業生產線、全縣18家廢塑造粒加工利用企業4家關停和3家停產整治以及11家通過驗收。
同時,綠色門檻又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海鹽縣一些企業從傳統產業轉型為新興產業,例如意歐斯機械有限公司從一個傳統倉儲設備制造商轉型為智能倉儲集成商。
“海利循環產業園主要是將收購的廢棄瓶,加工成再生長絲,供應給服裝面料紡織企業。”海利循環產業園行政部經理吳海良介紹說。
以前,作為長絲生產原料的切片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污染重。吳海良說:“在環保準入的倒逼下,原來的污染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環保企業。我們通過技術創新,成為國內最早研發廢舊聚酯瓶片直紡差別化長絲技術并形成產業化的企業。企業生產的差別化再生長絲完全可以替代原生紡長絲,既把資源循環利用起來,又節約了大量石油。”
2014年8月,海利循環產業園一期項目年產20萬噸再生長絲項目投產。
目前,海利循環產業園建立了覆蓋三省一市的PET社會回收體系,每年可“吃掉”200億個廢棄瓶,節約石油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實現年產值100億元,創利稅8億元。
“只有新興產業成長壯大起來,才會使海鹽有能力和實力淘汰落后產能。如果傳統產業占的比重高,一旦淘汰落后產能,經濟發展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章劍說。
“新興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更高,對環境的影響小,因此,我們出臺了許多鼓勵政策,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章劍介紹,海鹽縣每年安排1.5億元~2億元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其中,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不少于8000萬元。
海鹽縣還對龍頭骨干企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生產性設備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給予6%限額300萬元的補助。同時,還設立新興產業規模獎。
積極的培育使海鹽縣新興產業走上快速發展期。
2011年,四大傳統產業產值占比51%,五大新支柱產業產值占比49%。
2014年,四大傳統產業實現產值234.56億元,同比增長2.1%;五大新支柱產業實現產值335.34億元,同比增長14.8%。四大傳統產業產值占比41%,五大新支柱產業產值占比59%。新興產業總量及增速均趕超傳統產業。
今年前4個月,海鹽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4億多元,同比增長27.8%;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6億多元,同比增長29.1%,在嘉興市所轄縣市中名列第一。
■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2012年,明珠振興工業園關停搬遷后,白洋河生態修復工程同時啟動。現在,白洋河濕地公園水質已經達到Ⅲ類水平,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成為當地居民的休閑勝地。
記者站在景色秀美的白洋河岸邊,已找不到任何昔日工業園區的影子。
一對從河北唐山來海鹽探親的老夫婦正在河邊釣魚。浸在河水中的魚簍里,差不多有四五十條小魚。他們說這是半天釣的成果,在這樣干凈舒服的河邊釣釣魚,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真好。
這就不難理解海鹽為何大手筆投資1.17元,在原農藥廠舊址上建起海鹽濱海文化旅游長廊——海濱公園。
目前,環境清新的海鹽正大力發展旅游業。
一位海鹽居民這樣說:“雖然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海鹽經濟發展比周邊的海寧、桐鄉等地要慢一些,但是正因為對環境和生態保護得好,才為現在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提供了空間,增強了后勁。”
“海鹽縣2013年、2014年連續獲得浙江省工業強縣綜合評價考評先進單位稱號且位次不斷前移。繼獲2013年度‘全省擴大有效投資先進單位’稱號后,又獲得2014年度‘全省擴大有效投資優秀單位’稱號,海鹽縣是嘉興地區連續兩年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章劍認為,事實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并沒有影響到海鹽的經濟發展。對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當前政府考量經濟與環境問題,環境權重要比以前顯著提高,因為經濟發展的質量是最重要的。